当前位置:首页>>学院概况>>体院文化 体院文化

我院创业前辈张之江将军

发布时间:2017-05-18 浏览次数:0

第二节  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

(1933——1949)

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(以下简称国立体专)创建于1933年,校址设在南京孝陵卫,校长是国民党爱国将领张之江。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,国立体专迁到重庆,1945年抗战胜利后迁到天津,校址设在北站体育场,1947年校长由张长江代理。1949年1月天津解放,8月1日该校300余名师生与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体育系合并,河北省立女师学院遂改名为天津河北师范学院。从此体育系男女兼收,均招本科,学生人数大增,师资队伍雄厚,形成了特色增多、优势互补的新局面。 因此,国立体专也是今日河北师大体育学院的前身之一。

校长张之江认为“人类的行之有效的健身成果都应兼收并蓄,为我所用”,仅仅研习中国武术还不够,球类、赛跑、游泳、拳击等对健身有益的项目都应掌握,要学习和研究西洋体育。为更好普及发展国术与体育急需师资,因此创办了中央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(后改为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、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),其办学宗旨是“明耻教战,强种御侮,学贯今古与西东”(校歌歌词)。国立体专分设三个处:教务处专管教学业务,它又分国术部和体育部;总务处专管后勤、财务等;训导处则负责管理学生的生活、思想及课外活动等。校长张之江对学生的要求是:国术、体育都要学习,球类、体操、田径和游泳等均为必修科,在全面掌握各项运动后,可专精一门。学校还将优秀运动员集中起来训练,组织篮球队、排球队和体操队等。

国立体专校舍较为完善,国术器械和体育教学设施也比较完备。

   国立体专除在本地招生外,在上海、北京、天津、武汉、济南、郑州、太原等地,都设有招生处。报考的学生非常踊跃,其中大多数是全运会成绩较好的运动员和当地知名的运动健将,如全国女子短跑冠军李森、钱行素;北京的运动员吴文忠、张震海;济南的崔连照、王学武、吕长庚;武汉的廖蔚棠、燕棠华、全俊;南京的吴玉昆、蒋浩泉、吕佩南、朱荣年;天津的堤友篮球队的王志信、高长明、胡振英、朱德宝、张长清、张长江、赵铭心等全体队员。共招收了两个班,一个是专科班(高中毕业程度),三年制,一个是师范班(初中毕业程度),五年制,学生队伍整齐优秀,人才济济。

国立体专国术教师,全由中央国术馆调任,如国术部主任李元智,讲师张文广、何福生、康绍远、李锡恩、温敬铭、张登魁、胡云华(女)、傅淑云(女)等,文科教授吴图南、拳击教师李浩。

体育方面,第一任教务主任为杜庭修(原南京青年会总干事),体育主任是宋秉琳。讲师王锡九、赵晓春,他们到任不久离去。第二任教务主任史襄哉,也是南京青年会总干事。第三任是陈琢如,原是张之江校长的参谋长,以上这三位教务主任都不是体育专家,所以在职不久便相继离去。第四任教务主任是刚从德国归国的德国体育留学生肖忠国,托请程登科教授介绍来国体专校任教务主任,带来体育主任徐镳,讲师吴寿祺、田汉样、钟季卿、李晖、胡耕九、俞淑芬(女)、周月英(女)、罗曼(女、德国人),兼任教授吴蕴瑞、吴仲欧、程登抖、袁宗泽,文科教师林栋,音乐教师刘桂珍等,充实了教师阵容,从而教务工作也纳入正轨,按部就班地发展起来(引自《中央国术馆史》附设国术体育专科学校)。

课程设置:必修课程有有三民主义、教育学、社会学、伦理学、英语或德语(任选一种)。专业理论课程有解剖学、生理学、运动力学、国术概论、体育原理、体育行政、体育教学法、体育建筑与设备、运动裁判法、按摩术与改正操及急救法、童子军和音乐等。

术科分国术和体育两个方面。“国术”的课程有练步举、初级拳满江红、新武术、十路弹腿、四路查拳、八极拳、形意拳、太极拳、对打、刀术、剑术、枪术、棍术、中国式摔跤和西洋拳击。体育课程有田径、篮球、排球、足球、垒球、器械体操、垫上运动、游泳、舞蹈和军事训练等。

学校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功,规定每日一次大负荷的国术锻炼,这种操练,即使在严冬季节,令学生无不汗流浃背。

因张之江校长强调武术的重要性,安排课程时,要求武术课程与其它体育项目时数相等,这一点是国体办学的特色,在当时体育院系中绝无仅有。国体从1933至1937年在南京发展较快,校舍建筑逐年扩充。

经过严格的训练,国体篮球队很快成为一支劲旅,在南京雄居冠军宝座,数年不衰,曾战胜过当时中央军校校长蒋介石引以为荣的中央军校篮球队,获得“中正杯”、“中央杯”,也曾战胜过称雄上海多年的美国职业篮球队(队名“信通”又称“海贼”)。在比赛中,国体球队的队员球艺娴熟,配合默契,扬中华民族之气,全场观众为之沸腾,国体篮球队因此成了全国闻名、所向无敌的球队,曾两次出访南洋,为抗战募捐,深受各地侨胞热烈欢迎和赞赏。

国体素以武术见长。1936年赴德国柏林参加第十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中国武术代表队一行9人中,国体学员就有4名——张文广、温敬铭、傅淑云(女)、刘玉华(女)。他们以独特的表演形式引起了国外体育界对中国武术的浓厚兴趣,事后外国专家评价中国武术独具特色,即艺术、舞蹈、奋斗三大特点兼而有之,寓刚于柔,刚柔相济,意境深远,看中国武术表演是美的享受。在这次奥运会上,虽然其它项目榜上无名,但武术表演却为中国争得了荣誉。

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,国立体专展转迁移到重庆北碚办学,虽然条件艰苦,但全体师生仍坚持自强不息,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办学,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。

1946年迁到天津河北体育场继续办学,成为天津市培养国术体育人才的唯一大专院校。1947年张长江任代理校长,张长清任教务主任,在校任教的有教授武术的张文广、教授篮球的张长清、教授体操和田径的刘竞存、教授场地学的马瑜等。另外还有从天津聘请的教授解剖学生理学的陈家琦,从北京师范大学聘请的教授体育统计学的徐英超教授,以及教授体育史的苏竞存等(张长江《国体建校始末》,见《天津体育史料》1985年第2期)。

国立体专从1933年建校到1949年与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体育系合并的16年间,培养国术与体育毕业生约600余人,其中不少人从事体育教学和科研工作,成为很有贡献的专家学者,如旅居美国的张震海是美国功夫总会的主席,吴文忠是台湾师范大学的系主任,肖忠国是台湾体育研究所所长,陈玉和是新加坡国术总会会长,刘景行是泰国体育学院教授,张文广是北京体育大学的武术终身教授,全国武术协会副主席;温敬铭是武汉体育学院教授、张长江、廖蔚棠是南开大学教授、李震中是上海师范大学体育系主任、教授,50年代在篮球界颇具影响的河北师大体育系的张长清先生等。国立体专为武术的发扬光大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,在中国近代体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。

中央国术馆馆长、国立体专校长张之江,是历届国考和全国性武术比赛、全运会武术比赛的主要组织者,曾主持1936年参加第11届奥运会的我国武术队员的选拔和集训,并带中国武术表演团到第11界柏林奥运会表演,引起很大反响。他还率领武术旅行团访问香港及东南亚。1935年赴欧美考察体育,出访南洋宣扬国粹,曾获奥林匹克纪念章。他在社会上层人士中积极宣扬武术,在任中央国术馆馆长、国立体专校长期间,集聚一批知名拳师,研究整理武术,开展武术教学和辅导,对促进武术的恢复、发展、交流,建立和完善武术竞赛制度,促进武术教育和武术与“洋体育”的结合等,都做出了重要贡献。天津解放时,国体校舍破败,整修困难很大,经天津市军管会接收并决定与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体育系合并,改名为河北师范学院。国体全校教职工中留用了马瑜、陈家琦、张文广、喜勋、刘竞存等16人,由罗爱华任系主任、翟凤止任副主任,增加教师刘世藩、陈荣泽、张长清、张开运、王家震等人充实教学力量。

为了加强海内外校友的联系,增进友谊,相互学习,1988年9月15日,国立体专暨中央国术馆校友总会在天津体育学院成立。来自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河北、山西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江西、四川、广西、内蒙古、辽宁等省、市、自治区的95名校友欢聚一堂。1990年9月由各地校友自由捐款集资在天津体育学院修建了一座纪念碑。


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版权所有 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南二环东路20号(050024) 电话:0311-80787700

本站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、复制或建立镜像。

冀ICP备18011017号-3  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630号